《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在实际教学当中,笔者经常会把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比喻为一个程式化的知识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一个环节都是经过科学合理的设计与配置的。这些环节就像是生产机器当中的一个个齿轮,紧密联系并咬合在一起,缺一不可,协调配合。为了让这些齿轮所组成的流水线高效运转,教师们就要将整个教学次序加以明确,并分别予以妥善处理,方能全面把握教学设计,让初中数学教学取得更为理想的实效。
一、积极预习,激活学习
任何模块的数学知识学习,都是从预习环节开始的。只有将预习的第一步踏稳,才能让学生们在接触新知识的初始阶段稳扎稳打,为主体教学阶段的知识感知做好万全准备。预习环节就像是一个提供原始驱动力的马达,如果能够将这个步骤妥善处理,就可以让整个学习过程充满强劲动力。它也是初中数学教学当中不可或缺的第一步。
例如,在对函数单调性的内容开始正式教学之前,我在预习环节为学生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图所示,在△ABC当中,∠C是直角,点M是AB边的中点。一个动点P从点A处出发,沿着AC的方向匀速运动到点C,与此同时,另一个动点Q从点C处出发,沿着CB的方向匀速运动到点B,两点同时出发,同时结束运动,连结MP、MP和PQ。那么,在整个运动过程当中,△MPQ的面积是如何变化的?这个问题以动态的形式向学生们呈现出了数学思考的新面貌,从外部形态上触发了学生们的关注热情。在这种热情的引导之下,大家开始积极地尝试。虽然无法将这个问题全部解答出来,却在这个思考的过程当中,自主找到了三角运动与函数之间的连接点,并明确了接下来需要重点研究的函数知识点。能够找到这样的收获,已经达到了很好的数学预习效果了。
二、关注基础,夯实学习
对于整个数学教学来讲,课堂教学虽然是一个核心性的环节,但在初中阶段的课堂教学当中,我们仍然需要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基础内容上。首先,从初中数学的根本属性来讲,夯实基础是一个主体方向。其次,从初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来讲,打牢知识基础,也可以为日后的数学能力深入发展提供更多推动与保障。
例如,对称的知识内容一直被很多学生所忽视,认为只要简单地从图形的角度进行变换即可,没有太多思维能力上的挑战。为了帮助学生夯实对称知识的细节,我在课堂上引入了这样一道习题:如上图所示,平面直角坐标系当中有一个等边三角形ABC,其中,点B的坐标是(-1,-1),点C的坐标是(-3,-1)。现有如下变换规则:将一个三角形先沿着x轴翻折,再向右平移2个单位,将这个过程成为1次变换。那么,如果将上述等边三角形ABC经过连续9次这样的变换,最终得到△A’B’C’,则与点A相对应的点A’的坐标是什么?这个持续变换的过程,虽然看起来有些复杂,但却始终没有脱离三角形对称变换的基础知识范畴。这个问题的提出,也让学生们意识到,原来看似简单的知识内容当中,也蕴含着这么多值得推敲的细节。
任何一次课堂教学,都应当从基础知识开始,并将之作为贯穿始终的教学重点。只有将数学知识的基础细节掌握到位,才能保证学生们在接下来的深入探究当中不会出现知识方法上的漏洞,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出现。然而,由于基础知识的整体难度并不算大,经常会被学生们所忽略。这就需要教师们的不断强调,并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引发学生们的关注。
三、提炼方法,升华学习
当然,初中数学教学也并不是完全由基础内容所组成的。想要高效率地掌握知识,不仅要对基础内容了如指掌,还要善于从中发现共性规律,进而将之提炼出来,形成普适性的思想方法,方能以类型化的方法来应对复杂多变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对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我请学生们试着解方程x4-x2-6=0。这个方程与学生们学习到的基础方程形式有所不同,如何处理其中的高次幂成为了大家重点思考的问题。然而,经过观察便不难发现,这个方程与标准的一元二次方程形式之间是存在着相似之处的。于是,我引导学生们大胆地设x2=y(y≥0),将原方程转化成为y2-y-6=0的形式,接下来的解答过程水到渠成。对此,我带领大家着重总结了这个降次的关键环节当中所运用到的数学方法,那就是换元与转化的思想。这种思想方法说起来非常抽象,但却着实在不同类型题目的分析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